黄芩栽培技术
一、植物学特性
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以根入药,味苦性寒,有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止血安胎作用。主治热病发烧、肺热咳嗽、胎动不安、痈疖疮疡等疾病。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70厘米。主根粗大,略呈圆椎形,外皮褐色。茎方柱形,丛生多分枝,光滑或被短毛。单叶对生,卵状披针形,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1.5-4.5厘米,宽0.4-1.2厘米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圆形,全缘,具睫毛,表面光滑或被短毛,背面有腺点,光滑或仅在中脉有短毛;具短柄或无柄。总状花序顶生,花偏向一边;花萼钟状,被白色长柔毛,先端五裂;花冠蓝紫色,2唇形,上唇长于下唇,筒状,上部膨大,基部细,长2-2.5厘米,表面被白色短柔毛;雄蕊4,2强;雌蕊1,子房4深裂,花柱基底着生。小坚果4枚,类圆形,黑褐色,包围于宿萼中。
二、生长习性
野生黄芩生于向阳坡地或荒山上,喜光耐旱,忌潮湿积水环境。喜温和气候,喜光,耐旱、耐寒。适宜于中性或偏碱性、土质疏松、肥沃土壤生长。
生长发育:种子发芽率一般为60%,播种后,地温15-18℃且有足够湿度,约10天左右出苗,3-5天出齐。第一年植株生长缓慢,6月开花,花期长,可延续2-3个月。果实9月成熟,10月地上部枯萎,翌年4月返青生长。生长3-4年以上,根头中心部份逐渐枯朽成为枯芩。
三、栽培技术
1选地、整地
选择地势较高,阳光充足,土层深厚,土质疏松肥沃,富含腐殖质,排水良好,土壤肥力较好的沙壤土,不宜选用低洼积水地、粘土地。
春秋均可进行整地,整地时先深翻土壤30 cm以上,结合整地每亩施有机生物肥料300~500 kg做底肥,旋耕耙细,旋耕深度20~30cm。待7-8月份播种时再将旋耕一遍,以去除杂草。
2播种
选择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收载的唇形科植物黄芩为种子来源,种子常温贮藏年限≤3年,种子籽粒饱满度≥85 %以上,种子生活力≥90 %,发芽率≥85 %,净度≥90%。
选择生长良好、不感染病虫害的2-3年生健壮植株留种,9-10月份,宿萼变成褐色时,采回晒干、脱粒、簸净杂质,选择籽粒饱满、光泽度好的优良种子备用。
有灌溉条件的春季播种(4-5月),无灌溉条件的在秋季(7月下旬~8月中旬)雨季进行播种。每亩(667m2)用种量为1.5~2kg。
在整好的田地上做高10cm~15cm,宽1.3m~1.5m的畦,畦间距25cm,播种方式采用机械平床条播,即拖拉机牵引播种机,调整播种机行距30cm,播种深度为1.5cm-2cm,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,边种边镇压。
3、田间管理
春播时,播种后应适时覆盖地膜、作物秸秆等保持土壤湿润,以确保黄芩适时出苗,实现全苗、齐苗、壮苗。
黄芩出苗后当苗高6-8cm时,结合除草进行1-2次间苗与定苗,按株距10cm定苗,每亩地(667m2)留2.2万株苗。
播种当年杂草较少,根据杂草量人工除草1-2次,以后每年在黄芩封垄前除草1-2次。同时用中耕除草机对垄沟进行中耕2-3次。
黄芩仿生栽培田不施化肥,每年返青前追施生物有机肥500kg/亩。
第一年抓苗期应保持存足水分,保证抓苗,第二三年在特别干旱时适当浇水。雨季注意排水防涝,地内不可积水。
4、病虫害防治
叶枯病:高温多雨季节,容易发病,开始从叶尖或叶缘发生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,逐渐向内延伸,并使叶干枯,严重时扩散成片。秋后清园处理病残株,清除枯株、残枝、落叶及杂草,消灭越冬菌源;与禾本科植物轮作。发病初期使用 3%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000-1200倍药液喷雾1-2次。也可用5%井冈霉素水剂500-1000倍液喷施1-2次。
白粉病:主要危害叶片和果枝,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,初期叶和荚果生白色粉状斑;后期在病斑上出现很多小黑点,造成叶片早期脱落,严重时使叶片和荚果变褐或逐渐干枯死亡。加强田间管理,合理密植,注意株间通风透光,可减少发病。清园处理病残株,清除枯株、残枝、落叶及杂草;与禾本科植物轮作。在预计临发病之前或发病初期用0.2% 0.5%的龙舌草叶研磨液喷雾,喷洒2%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2%农抗BO-10水剂200倍液,连续喷2~3次。
根腐病:根腐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,栽植2年以上者易发病,该病会造成根部呈现黑褐色病斑以致腐烂,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,最后表现为整株叶片发黄、枯萎。雨季注意排水;除草、中耕,加强田间通风透光;实行轮作。可溶性复合木霉菌粉剂300-500g/亩1000~2 000倍液喷施或灌根。
5、采收
内蒙古地区仿野生黄芩生长期3~4年,采挖时期以秋末为佳,一般在10月中下旬植株枯黄时收挖。
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以根入药,味苦性寒,有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止血安胎作用。主治热病发烧、肺热咳嗽、胎动不安、痈疖疮疡等疾病。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70厘米。主根粗大,略呈圆椎形,外皮褐色。茎方柱形,丛生多分枝,光滑或被短毛。单叶对生,卵状披针形,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1.5-4.5厘米,宽0.4-1.2厘米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圆形,全缘,具睫毛,表面光滑或被短毛,背面有腺点,光滑或仅在中脉有短毛;具短柄或无柄。总状花序顶生,花偏向一边;花萼钟状,被白色长柔毛,先端五裂;花冠蓝紫色,2唇形,上唇长于下唇,筒状,上部膨大,基部细,长2-2.5厘米,表面被白色短柔毛;雄蕊4,2强;雌蕊1,子房4深裂,花柱基底着生。小坚果4枚,类圆形,黑褐色,包围于宿萼中。
二、生长习性
野生黄芩生于向阳坡地或荒山上,喜光耐旱,忌潮湿积水环境。喜温和气候,喜光,耐旱、耐寒。适宜于中性或偏碱性、土质疏松、肥沃土壤生长。
生长发育:种子发芽率一般为60%,播种后,地温15-18℃且有足够湿度,约10天左右出苗,3-5天出齐。第一年植株生长缓慢,6月开花,花期长,可延续2-3个月。果实9月成熟,10月地上部枯萎,翌年4月返青生长。生长3-4年以上,根头中心部份逐渐枯朽成为枯芩。
三、栽培技术
1选地、整地
选择地势较高,阳光充足,土层深厚,土质疏松肥沃,富含腐殖质,排水良好,土壤肥力较好的沙壤土,不宜选用低洼积水地、粘土地。
春秋均可进行整地,整地时先深翻土壤30 cm以上,结合整地每亩施有机生物肥料300~500 kg做底肥,旋耕耙细,旋耕深度20~30cm。待7-8月份播种时再将旋耕一遍,以去除杂草。
2播种
选择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收载的唇形科植物黄芩为种子来源,种子常温贮藏年限≤3年,种子籽粒饱满度≥85 %以上,种子生活力≥90 %,发芽率≥85 %,净度≥90%。
选择生长良好、不感染病虫害的2-3年生健壮植株留种,9-10月份,宿萼变成褐色时,采回晒干、脱粒、簸净杂质,选择籽粒饱满、光泽度好的优良种子备用。
有灌溉条件的春季播种(4-5月),无灌溉条件的在秋季(7月下旬~8月中旬)雨季进行播种。每亩(667m2)用种量为1.5~2kg。
在整好的田地上做高10cm~15cm,宽1.3m~1.5m的畦,畦间距25cm,播种方式采用机械平床条播,即拖拉机牵引播种机,调整播种机行距30cm,播种深度为1.5cm-2cm,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,边种边镇压。
3、田间管理
春播时,播种后应适时覆盖地膜、作物秸秆等保持土壤湿润,以确保黄芩适时出苗,实现全苗、齐苗、壮苗。
黄芩出苗后当苗高6-8cm时,结合除草进行1-2次间苗与定苗,按株距10cm定苗,每亩地(667m2)留2.2万株苗。
播种当年杂草较少,根据杂草量人工除草1-2次,以后每年在黄芩封垄前除草1-2次。同时用中耕除草机对垄沟进行中耕2-3次。
黄芩仿生栽培田不施化肥,每年返青前追施生物有机肥500kg/亩。
第一年抓苗期应保持存足水分,保证抓苗,第二三年在特别干旱时适当浇水。雨季注意排水防涝,地内不可积水。
4、病虫害防治
叶枯病:高温多雨季节,容易发病,开始从叶尖或叶缘发生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,逐渐向内延伸,并使叶干枯,严重时扩散成片。秋后清园处理病残株,清除枯株、残枝、落叶及杂草,消灭越冬菌源;与禾本科植物轮作。发病初期使用 3%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000-1200倍药液喷雾1-2次。也可用5%井冈霉素水剂500-1000倍液喷施1-2次。
白粉病:主要危害叶片和果枝,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,初期叶和荚果生白色粉状斑;后期在病斑上出现很多小黑点,造成叶片早期脱落,严重时使叶片和荚果变褐或逐渐干枯死亡。加强田间管理,合理密植,注意株间通风透光,可减少发病。清园处理病残株,清除枯株、残枝、落叶及杂草;与禾本科植物轮作。在预计临发病之前或发病初期用0.2% 0.5%的龙舌草叶研磨液喷雾,喷洒2%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2%农抗BO-10水剂200倍液,连续喷2~3次。
根腐病:根腐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,栽植2年以上者易发病,该病会造成根部呈现黑褐色病斑以致腐烂,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,最后表现为整株叶片发黄、枯萎。雨季注意排水;除草、中耕,加强田间通风透光;实行轮作。可溶性复合木霉菌粉剂300-500g/亩1000~2 000倍液喷施或灌根。
5、采收
内蒙古地区仿野生黄芩生长期3~4年,采挖时期以秋末为佳,一般在10月中下旬植株枯黄时收挖。